催眠學的發展歷史



歷史上最早有關催眠術的記載

是埃及第 4 王朝,紀元前 376 年巴比魯斯所記載,

在當時羅馬及希臘就有數百間所謂睡眠治病的神廟,人們到這些神廟接受催眠以

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但當時不叫做催眠而稱為「巫術」,施展巫術的人稱為神

官或魔法師。由於巫師的施法很容易使人進入特別的意識狀態,進入這個人界與

靈界之門就是使人進入催眠的意識狀態,因此催眠在古代是神官或國師唯一能使

用的宗教儀式,催眠也因此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在中世紀的時候,催眠術脫下神秘的宗教儀式,以磁力為名的催眠療法。奧地利

的梅斯莫爾(F. Mesmer)醫生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他宣稱其體內具有某種能

治病的特殊磁力液體循環其身,並能將此液體的磁力傳輸給病家,達到治病的效

果。梅斯莫爾表示,催眠效果是根據「動物磁場」的原理,而他把這種治病法稱

為「梅斯莫爾療法」。以科學的眼光來看,看似是一種毫無根據的騙術,但它的

治癒率非常高,他在法國巴黎以此治病,連當時的國王路易 16 都請他治過病,

並聲名大噪,但磁力治療疾病卻引起很大的爭論。



所謂磁性液體,而之所以會有治療效果,乃是通過病人的心理作用,說穿了,

他所用的方法以磁力為名改變意識狀態,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所宣稱的「催眠療法

」。而所謂的催眠療法就是被催眠者接受暗示激發潛意識產生的自療功效,這也

是平常所謂心想事成的效力。 19 世紀初一位葡萄牙神父法利亞(A. Faria)

在巴黎以催眠術來治病,但他指出此治療的成功關鍵人物不是催眠師,而是接受

暗示的被治療者意識改變後所產生的自療作用。 19 世紀中葉,催眠曾經被大量

引用在外科手術,到了現代麻醉藥品的出現,除了現今的印度外,催眠逐漸失去

其外科手術中使用來麻醉的地位。



目前我們所用的催眠術(hypnotism)這個名詞,是由英國曼徹斯特的醫生布雷

德(J. Braid)首先借用希臘語之hypnos(睡眠)引用的。當然目前我們不再

認為它是一種睡眠狀態,但催眠這個名詞卻一直被延用下來。在精神醫學史上,

由於夏可(J-M Charcot)及佛洛伊德(S. Freud)曾以催眠治療歇斯底里

(hysteria)而受注意。目前對催眠的看法,認為催眠狀態是一種專注的意識

狀態,它既非睡眠狀態,也不是正常的清醒狀態。大家對催眠誤解最多的,莫過

於把催眠當成睡覺來解釋。催眠本身並非睡眠狀態,它和睡眠是截然不同的。催

眠是有意識的,容易接受建議的狀態。



催眠狀態為一種利用溝通產生雙面回饋來引導成「高聽話度的意識變動狀態」,

在此狀態的受催眠者會因語言或其他溝通行為的影響,而產生許多特殊的反應,

而這些特殊的反應包含:意識變動及記憶的修改或重組,聽話度的增加會產生一

般意識狀態下受催眠者不曾做出的反應,此狀態是精神專注的狀態,使對來自周

圍訊息反應減低,可以利用此催眠狀態的人容易接受建議而喚出被壓抑或潛意識

的記憶,對心理診斷及治療有極大的幫助。大約有 60% 至 70% 的人能經歷催

眠狀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不知不覺進入長短不一及深度不同的催眠狀態。

不論是自然進入或藉由催眠者的引導,其關鍵都是自我催眠(self- hypnosis)

。每個人能經歷的催眠深度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其能進入之催眠

深度也會有變動。在催眠狀態下,很多人的生理狀態和包括感官系統的視、聽、味

、嗅、觸覺等五官感覺都會有變化。



所以在催眠狀況下,一個人可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視幻覺)或看不見眼前的東西

(歇斯底里視盲),當處於催眠狀態的人,催眠者建議或引導而告之正處於以往

的某個年齡,並請其訴說該年齡的經歷時,處於催眠狀態的人可能會有時空倒轉

、回到過去的現象,此種技巧在催眠中稱為年齡回溯法(age regression)。

催眠狀態下亦可以改變潛能而呈現看似超強記憶力(supermnesia)的超能力狀

況。在建議下感官可以改變,感覺到某種味覺,聞到花香,聽到音樂,亦可對痛

覺特別敏銳或麻木等。在催眠恍惚狀態下,人會經歷許多彷彿身歷其間的主觀感

覺變化,例如對時間的感覺可能覺得特別快或變得很緩慢。思考邏輯也會不一樣

,會接受互相矛盾的觀念,即所謂的「恍惚狀態下的邏輯(trance logic)」。



某些過去經歷過的恐怖或痛苦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以免當事人意識到它而受苦,

有些事情則由於瑣碎不重要,而被擱置在記憶的邊陲地帶,這些被壓抑或擱置的過

去經驗,往往會造成日後身心的疾病,所謂疾病的背後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故事

本身經常是屬於疾病來源的一部分,在催眠狀態下會顯露出來,應用在身心整合療

法時甚有成效。



催眠療法的現況

大家對催眠誤解最多的,莫過於把摧眠當成睡覺來解釋。催眠就是溝通,在溝通的

過程當中產生的狀態我們稱為催眠現象,至於催眠是在意識或潛意識狀態呢?根據

新的腦造影術顯示,在催眠時腦部呈現的是專注的意識狀態,這點與過去談到催眠

是在潛意識狀態正好相反!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是在專注的意識狀態,這是屬於前

額葉皮質所管轄的所謂理智、思考、推理、判斷的地方,怎麼會被催眠變得高聽話

度,非常容易接受指令甚至做一些非理性的行為,那又是怎麼回事?



想找到答案之前若要從了解大腦龐大又繁雜的功能來著手幾乎是做不到的,不過我

們卻可以從一個眾所皆知的線索找起,那就是刺激,來自聲、光、溫度、觸覺、味

覺和嗅覺著手,除了嗅覺外這些感觀都會送到視丘來處理,基本上大腦是對這些刺

激是要有所反應,如果反應被抑制或被某一反應取代的話會發生甚麼事?例如:專

注在某一單調而乏味的聲音下,而對其他刺激又被抑住的話會如何?放鬆或僵直的

單一反應的結果是甚麼?顯然的在專注與單一或簡單的刺激下顯然的建議或暗示利

用這個機會繞過大腦原本的常態機制或聯結成功的使人進入催眠狀態,而這聯結就

是情緒系統(其實,以現時科學家對於腦部結構的認識,大腦並沒有專責情緒的系

統,在這裡只為了方便解說而已)也就是刺激與反應間原本有的情緒聯結段被抑制

又被麻痺了,尤其是杏仁核的功能影響最大,皮質在這個時候對情緒性的大腦具有

單向的指揮權,這點與正常狀態剛好相反,因此暗示變成明示的回到嬰兒狀態。



因此催眠本身並非睡眠狀態,它和睡眠是截然不同的。催眠是有意識的,是一種緩

慢而持續、感覺極佳的狀態。催眠有各種不同的深度,最深的催眠狀態稱為「記憶

支配」,一進入這個階段,你便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去,這是因為你的過去全部記載

在潛意識中的緣故。佛洛伊德稱此為「無意識的意識化」,當被壓抑的過去提升至

意識層時,便能夠找出解決目前心理困擾的方法。中等程度的催眠稱為「感覺支配」

。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五感,如果此時,你暗示自己:「事業蒸

蒸日上,財源廣進,獲得旁人的肯定..」,你就會覺得自己真的處在這麼一個情

境當中。雖然進入潛意識中的是假體驗,但在日常生活中,你便會依照潛意識的指

示而針對此一情境採取行動。這是催眠是處在一種高聽話度的意識狀態,利用催眠

的指令、建議或暗示下,我們可以使故事再度活起來,故事的真實很生動很有細節

,彷彿活生生的就在那時發生一般。如果超越了事實的真實,故事很容易變成我們

心目中的真實,造成被催眠者生活在自己的故事裡面。



事實上不管被壓抑或潛意識的記憶,它所找回來的「真相」是受當時的感受和引導

者的影響所呈現出來的主觀狀態,也就是說被催眠者自己會自動發展出符合催眠暗

示的身份與情境,把當時的感受當成事實的感覺,很容易變成從未發生過的事實,

如果因此與現實產生混淆,對被催眠者反而不是件好事。臨床催眠治療師在治療個

案時要僅慎使用建議與暗示用語,否則會使個案招來更多的問題。



適當的後催眠暗示的發酵可延續催眠的效果,而這目的是改變意識的記憶,也可能

的目標是重建潛意識的記憶,或者兩者都有,可強化治療的效果。催眠可放鬆肌肉

,改變對痛的感覺,進而使疼痛減輕,達到對痛的控制,亦可幫助癌症病人減輕疼

痛及緩和癌症化學療法所帶來的噁心不適,及幫助病人對癌症的心理調適。但催眠

仍然只能做為癌症治療的輔助治療。另外也有人應用催眠於生產、外科手術麻醉及

牙科治療過程的止痛。



目前最常利用催眠進行的治療,包括與壓力有關的身心疾病,焦慮相關症狀的改善

,某些心身症的治療,某些不良習慣的改變,及疼痛之控制。催眠治療也可用於輔

助性治療十二指腸或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在心臟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療法對

焦慮、憤怒等情緒的妥善處理,達到對高血壓的某種程度改善。不少氣喘病人擔心

氣喘會再發作,害怕氣喘發作時的痛苦情境。催眠療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緒而減少氣

喘的發作。尤其是某些在情緒壓力下會惡化或引發的皮膚科疾病,也可以使用在戒

除不良習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激發潛能、靈修、冥想、找回失物及增加自信

心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allow76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